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雅安市制造强市三年行动方案 (2023-2025年)》的通知 - 雅安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雅安市制造强市三年行动方案 (2023-2025年)》的通知
来源: 发布时间: 浏览次数:
打印
【字体:

《雅安市制造强市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政策解读

各县(区)人民政府,经开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有关单位:

《雅安市制造强市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已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雅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年2月26日

雅安市制造强市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关于“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战略部署,全面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和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关于“坚持工业兴省,大力实施制造强省战略”的决策部署,奋力推进雅安制造强市建设,为全市经济总量“三年跨千亿、五年上台阶”提供有力支撑,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和市第五次党代会、市委五届二次全会精神,紧盯产业变革“窗口期”、扩大投资“机遇期”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关键期”,以“一区一地引领、四化同步推进、雅州新区示范”总抓手为统揽,突出新型工业化主导作用,以数字经济为引领,锚定再造一个“工业雅安”目标,围绕“打造千亿级产业、建设千亿级园区、培育千亿级企业”工作主线,大力实施“制造强市”战略,进一步明确重点产业发展路径、优化产业布局,加快构建雅安“3+3”现代制造业新体系,为建设川藏铁路第一城、绿色发展示范市提供有力的产业支撑。

(二)工作目标

通过大力实施“制造强市”三年攻坚行动,力争再造一个“工业雅安”,全市规上制造业企业营业收入实现倍增,主要质量效益指标显著提升,重大项目攻坚实现量质飞跃,千亿级领航企业实现新的突破,投入成渝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为全市经济总量“三年跨千亿、五年上台阶”作出新贡献。

——总量实现跨越倍增。力争到2025年,全市规上制造业总产值在2022年基础上实现倍增、突破1600亿元,制造业增加值超过300亿元。规上制造业企业净增150户以上,百亿级领航企业达4户以上,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20户以上。

——空间优化效益提升。力争到2025年,雅州新区建成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平台,规上制造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元,引领作用显现。全市“1+7”园区产业布局全面优化,产业集聚效益进一步显现,园区承载能力明显提升。全市规上制造业亩均税收、亩均增加值、全员劳动生产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持续推动规上制造业企业技术改造升级,加快招引一批科技型中小制造业企业落地发展。力争到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突破300亿元,年均增速达到20%以上,高技术制造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突破80户,省级及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达到40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14户。

——绿色转型快速推进。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面落实碳达峰碳中和、能耗“双控”等要求,不断提高制造业清洁生产、安全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水平,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构建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绿色制造体系。力争到2025年,全市非化石能源消费量占比达70%以上、稳居全省前列,省级及以上绿色工厂达到50户、绿色园区达到6个,绿色低碳优势产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速达20%。

二、加快重点产业发展

结合我市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优选产业赛道,着力构建“3+3”现代制造业新体系,做大做强先进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特色消费品3大支柱产业,加快布局发展电子信息、储能及钒电池、氢能3大新兴产业。

(一)培育扶壮三大支柱产业

1.先进材料产业集群

全面落实碳达峰碳中和战略部署,紧随国家产业政策导向,抢抓产业发展风口,紧扣我省打造全国重要的先进材料产业基地目标,突出锂电新能源、先进有色金属、绿色化工、石材循环等重点产业领域,通过发挥优势、错位竞争、抱团发展,快速做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竞争力,加快建设千亿级先进材料产业集群,打造西南地区重要的先进材料产业基地。

锂电新能源产业。抢抓锂电新能源产业风口,全面融入全省万亿级动力电池产业集群,围绕动力电池发展新方向,立足我市电力资源富集优势,按照“做大锂盐、做强正极、提优负极、构建链条”的思路,集中优势资源推动锂电及新能源产业招大引强、协作配套、成链发展,积极协同成渝动力电池产业联动发展。持续做大高端锂盐产业规模,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围绕磷酸铁锂、三元锂电正极材料方向,加快引进投产一批正极材料项目。在现有产能基础上,严控单纯扩大产能的锂电负极石墨化生产项目,激励引导现有存量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技改投资,提升清洁化生产水平、降低单位产品能耗。快速进军下一代负极材料领域,积极引进硅基负极材料项目,丰富锂电负极材料产业类别。加快布局电解液、隔膜材料、铝塑膜和电池组装等锂电池产业重点环节,打造锂电池整装产业集群,形成“锂电正负极材料─锂电池组装─锂电池回收”的完整产业链条,力争到2025年基本建成全国重要的锂电新能源产业基地。

先进有色金属产业。以铜、铝、锌等有色金属综合利用为重点,不断壮大产业规模,积极延伸产业链条。围绕我市锌产业基础,鼓励锌冶炼企业搭配处理锌矿及含锌二次资源,支持含锌二次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建设,着力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推动锌产业绿色循环可持续发展。积极延伸锌产业链条,引导电解锌产业向下游锌基合金等领域延伸。加快推动紫金矿业、其亚铝业等重大项目在雅投资落地,积极培育铜铝产业“链主”企业,不断向下游电子材料、型材、电气设备等环节延伸。积极布局废旧资源提取铂、钯、铱等稀贵金属产业。

绿色化工产业。充分用好我市省级化工园区承载发展平台,瞄准电子化工新材料和磷化工新材料两大领域,着力引进行业龙头企业,夯实产业基础、延伸产业链条,打造优势绿色化工材料产业。紧抓川渝打造世界级万亿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对上游化工功能性材料的配套需求,加快发展电子化工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与集成电路、平板展示、新能源电池、印刷电路板等领域配套的PPB级和PPT级高纯功能化学品、高性能专用树脂、导电涂料、覆铜板材、特种气体等电子化学品。围绕现有产业基础,加快发展磷系化工产业,立足汉源县磷矿资源优势和石棉县磷化工产业基础,紧盯产业发展前沿,联动锂电产业,持续做强电子级磷酸产业基础,加快布局高品质磷酸铁、磷系化肥、除草剂等产业领域,着力提升磷化工产业绿色发展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石材循环产业。进一步发挥我市大理石、花岗石等传统石材资源优势,突出循环化发展,不断提升产业能级。围绕“东方白、雅安红”两大石材品牌,突出“定制化、个性化”产品路线,快速提高石材精加工能力,提升产品附加值,扩大中高端有效供给。推动装配式部品部件等新型建材示范应用,引导装配式建筑企业向“个性化、柔性化”转变。持续推动现有碳酸钙企业加大投入,提升清洁化水平,提高生产能力,向食品级、医药级等高端领域发展,加快推动向下游改性塑料、功能涂层等领域延伸。鼓励利用花岗石、玄武岩边角料及石灰矿发展机制砂,支持企业实施绿色化、智能化改造,实现矿山、工厂、运输的全产业链绿色化发展,打通“矿山-绿色砂石-装配式建筑”产业闭环。推进玄武岩纤维制造技术攻关,加强市场应用推广,做大玄武岩纤维及后制品产业规模。支持石材企业实施绿色化、智能化改造,构建从矿山开采、产品初加工、产品深加工到新产品开发与固废资源再利用的绿色产业链条。

2.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紧抓川渝在“十四五”期间打造装备制造万亿级产业集群的战略时机,依托我市在汽车及零部件制造领域的产业优势,加快推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培育在细分领域具有优势的装备制造单品,延伸与成渝智能制造产业配套的工业产业链,构建五百亿级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打造成渝地区重要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协作基地。

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抢抓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机遇,围绕成渝两地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对零部件配套产业的需求,强化协调联动,鼓励现有汽车零部件企业以铝合金车架、混合材料车身成型等整车轻量化为发展主线,加快向新能源汽车专用零件领域延伸,大力推动长安汽车轻量化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基地项目落地建设。以精密化为重点,引导现有零部件企业,持续开展自动化改造,提升产品精密度,争抢市场竞争力。引导中恒天汽车通过加大投入力度、引入战略投资者等多种方式,加快向新能源汽车领域转型,盘活现有产能。鼓励新筑通工做好市场拓展,持续扩大生产规模。加快推进成雅表面处理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建设,形成表面处理产业集群,为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提供基础支撑。

轨道交通产业。抢抓川藏铁路建设机遇,按照“立足川藏、辐射全国”的思路,依托现有机械加工产业基础,积极协同成都做好高原、高寒、高速线路电力机车、内燃机车、货车车辆零部件配套生产,聚焦轨道交通施工设备、运维装备等关键环节,积极争取在铁路工程建设所需的数字化施工设备、工业控制软件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立足高原地区轨道交通机具维修需求,加快发展轨道装备再制造产业,实现“旧件回收─拆解─再制造”的有序循环利用。围绕川藏铁路运维需求和我市大数据产业基础,加快布局发展集无人机智能巡检系统、卫星精密高程精测系统、智能化在线检测监测系统、线路障碍自动监测报警系统等为一体的运营管理系统。

应急装备产业。抢抓国家大力发展应急产业机遇,瞄准西部地区应急装备市场需求,加快布局应急救援设备、特种车辆、应急通信等领域,构建研发力量强、生产制造工艺先进、具有一定生产规模和市场影响力应急装备产业集群。围绕市场需求,突出区域特色,重点发展排险机器人、可移动应急装备(电源、照明、集热系统集成)等应急救援设备产业。依托我市在企业整车及零部件领域的产业基础,引导相关企业向智能消防车、应急发电与电力恢复、后勤保障等全地形高机动性多功能应急救援特种车辆领域延伸。围绕川西地区山区地形特点,加快发展应急通信、应急指挥装备制造产业。

3.特色消费品产业集群

全面融入全省培育世界级特色消费品产业集群,以市场为导向,运用数字化手段,推动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扩大“雅安产”消费品市场影响力和占有率。精选消费品产业细分领域,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专”的思路,在精制茶、工艺品、预制菜等特色领域发力,培育百亿级消费品产业集群,打造全国有影响力的特色消费品产业基地。

精制茶产业。围绕我市茶产业基础,持续加强对“蒙顶山茶”“雅安藏茶”两大区域公用品牌的打造培育,大力推动雅茶集团快速发展。运用信息化手段,以标准化、数智化、现代化转型升级为重点,建立从“种植─加工─销售”全程可追溯的质量检测认证监督体系,通过持续的品牌宣传推广、营销网络建设,快速提升我市精制茶市场认可度和销售份额。立足涉藏地区群众对藏茶的需求,以低氟藏茶为重点,加快推动标准化低氟藏茶生产,不断扩大雅安藏茶影响力。加快引进藏茶饮品企业,突破藏茶保存技术难题,丰富我市藏茶产业业态。

工艺品产业。围绕我市传统的芦山根雕、荥经黑砂、宝兴石雕等工艺品,按照“延续历史文脉、传承文化气质、体现时代特色”的思路,借助四川美术学院等高校的专业师资和人才优势,以精品创作为核心,研发生产具有文化底蕴和雅安特色的文旅纪念品、文博衍生品和实用工艺品,打造全省工艺品产业发展高地。依托文教新城,持续引进体育用品设计、制造、销售等上下游企业入驻,强化品牌推广与线上线下、展销一体化发展。

预制菜产业。抢抓“懒人经济”“宅经济”发展风口,按照“产业化、组织化、规模化和标准化”发展思路,立足我市迅速扩大的猪肉养殖产业基础和背靠涉藏地区特色肉制品产区的优势,紧盯大型连锁餐饮企业和个人消费两大领域,围绕成渝地区大市场配套需求,加快引进布局一批预制菜项目。全面融入川味预制菜公共品牌建设,突出雅安地方特色,加强雅安预制菜品牌宣传推广,培育一批驰名预制菜品牌。

(二)优先发展三大新兴产业

立足我市比较优势和资源禀赋,紧盯产业发展动向,依托成渝地区“大市场”,抢占新赛道,加快布局电子信息、储能及钒电池、氢能等新兴产业,增添全市制造业发展后劲。

1.电子信息产业。紧抓川渝打造世界级万亿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战略机遇,抢抓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突破和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发挥大数据产业引领优势,强化产业联动,与成都、重庆等地深入开展产业合作,提升产业配套合作水平。抢抓第三代半导体发展风口,加快推动国镓芯科氮化镓量产项目、信达新材料碳化硅项目在雅落地建设,快速做大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产业基础规模。聚焦通讯、北斗、存储等产业发展对集成电路的市场需求,立足氮化镓、碳化硅产业基础,积极引进下游芯片制造、封装测试等企业,大力培育集成电路产业链。瞄准新能源汽车领域快速发展对车用功率芯片市场的巨大带动作用,积极引进功率芯片相关企业来雅投资,不断扩大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围绕成渝地区精密仪器产业配套需求,加快布局电子元器件产业。

2.储能及钒电池。瞄准储能市场快速扩张的需求,积极布局钒电池储能产业。依托紧临攀枝花、凉山等含钒矿产富集地区的优势,鼓励现有企业加大投入力度,大力发展含钒资源提取产业。以钒电池电解液为突破口,结合水电资源富集优势,推动钒电池产业在我市快速起步,并同步开展钒电池储能试点,实现制造与使用相互促进。积极引入钒电池隔膜、双极板、钒电池组装等环节,实现钒电池储能全产业链发展。

3.氢能产业。按照“应用先行、上游跟进、全面发展”的总体思路,瞄准川藏铁路建设中线路固定、运量大等适宜氢燃料重型卡车使用的特殊场景,以应用试点为突破口,全面投入成渝氢走廊建设。立足我市电力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水电解制氢产业,依托成渝地区对电解氢的巨大市场需求,通过高压气态储氢技术研发,突破“氢气大规模安全储运”的发展瓶颈,力争在氢的制取、储存、运输和应用等产业链关键环节加快布局。加大与成都市在氢能源产业的深度合作,加快布局制氢、储存、运氢装备以及燃料电池核心部件制造等产业领域。

三、发展重点专项任务

(一)数字赋能专项工程。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国家级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立标识解析服务系统,连接成都市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打造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持续推进“企业上云”行动,完善企业“上云”支持政策,扩大“上云”企业数量。打造工业软件超市,面向各行业领域提供工业软件不少于1000款。实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工程,加快建设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推广“机器人+”和智能制造单元、自动化生产线,打造智能制造工厂和标杆企业,提升智能制造水平。力争到2025年全市规上制造业企业上云率超80%,开展智能制造诊断评估100户以上,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90%,企业经营管理数字化普及率达到85%。

(二)创新引领专项工程。以雅州新区为核心,加强与国内知名高校的对接,争取在雅设立一批成果转化中心和产业中试基地。支持各园区建立专家工作站、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大力推动成雅园区创建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着力提升园区科技创新能力。持续举办“两院院士雅州行”等重大活动,打造一批集聚高精尖缺、创新创业人才的“强磁场”。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企业创新能力提升,鼓励支持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组织企业参与申报50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三)产业铸链专项工程。结合全市重点产业链链长制的推进实施,将“3+3”产业作为产业链布局的重点,推行链长制,按照“一条产业链、一个工作专班、一套工作方案”模式,制定产业链推进实施方案,绘制产业链全景图、发展路线图,实行企业、项目、产品、技术等清单化管理,做长做大做强产业链。以制造业招商引资“百日攻坚”系列活动为抓手,绘制产业链招商图谱,明确产业链“串、补、强”关键环节,创造条件继续推进产业向下游更高附加值环节延伸,加快形成产业集群。充分发挥“分线作战、分工负责”的重大项目推进机制作用,建立产业链重点项目“五未项目”协调联动服务机制,力促项目快速建设、快速投产。

(四)开放协同专项工程。对标全省打造“3+4+4+N”现代制造业新体系的要求,推动制造业全面投入成渝发展。紧随成渝地区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汽车发展动向,强化产业配套协作,主动投入成渝氢走廊、成渝电走廊、成渝智行走廊“三走廊”建设。抢抓锂电产业发展风口,积极融入成德眉遂雅协同发展锂电材料产业集群,不断做大做强锂电材料产业。依托川藏铁路,充分发挥我市的比较优势,围绕“成渝所有、西藏所需,西藏所有、我市所能”两大主线,按照西藏、四川两省(区)的战略合作部署,加快川藏产业合作园区落地建设,构建成渝地区与西藏产业协作桥梁,为建设川藏经济协作试验区提供有力支撑。

(五)领军培育专项工程。围绕重点产业链,建立龙头企业培育库,集中要素资源,细化帮扶措施,加快培育一批带动性强、辐射性强的产业链“领航”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和高成长、高技术企业。大力支持企业“上市”发展,建立上市培育企业梯队储备库,为拟上市企业开设定制化服务,对已进入辅导期企业非重大违规行为及时指导、纠正并帮助整改,避免以罚代管。抓好企业升规培育工作,建立升规企业培育后备库,遴选一批有发展潜力的企业作为重点培育对象,实施“一对一”精准对接,快速提升全市制造业企业总量。力争到2025年全市规上制造业企业总量突破450户,着力培育千亿级企业,加快实现单项冠军企业“零的突破”,形成“千亿引领、百亿领航、十亿夯基”的企业发展格局。

(六)园区夯基专项工程。树立全市产业发展“一盘棋”思想,持续优化园区布局,坚持优势互补、错位发展,明确各园区发展定位,突出主导产业,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产业集聚区。推进产业与城市、人文的功能融合发展,提升园区居住、教育、医疗等服务能力水平,打造人、城、产融合发展的高品质发展平台。抓好园区品牌创建,增强园区辐射能力。大力开展制造业亩均效益评价,建立亩均效益最低准入门槛,实施差异化支持政策,推动全市制造业亩均效益快速提升,实现“寸土”生“寸金”。力争到2025年全市工业园区营业收入突破2000亿元,全市园区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制造业亩均效益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七)保障提升专项工程。持续抓好电力要素保障,积极向上对接争取,力争延续水电消纳产业示范区政策。加快推进蒙山220KV变电站、芦山220KV变电站等电力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电力保障能力。做好天然气要素保障,向上争取更多合同内供气量,进一步降低工业企业用气成本,加快推进“雅眉乐”天然气长输管线建设,提升天然气保供能力。全面推行工业用地“标准地”改革,提升土地供给保障能力,为企业“拿地即开工”创造有利条件。切实提高产业金融服务能力,扩宽制造业融资渠道。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制造强市领导机制,成立市推进制造强市建设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制造强市建设工作。各县(区)、经开区、各有关部门(单位)要建立相应工作机制,明确任务目标,分解落实责任,主动作为、上下联动、协同作战,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位。

(二)强化人才供给。建立制造业企业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需求清单,进行靶向招才引智。围绕制造业用工需求,建立企业与职业院校的沟通联系,加大订单式培训和支持力度,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落实好各类人才奖励补贴和生活保障待遇相关政策,为制造业人才引进培育提供有力支撑。

(三)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四个一流”营商环境,进一步简化投资审批和工程建设审批程序,进一步缩短项目审批流程和时间,破除项目落地难题,有效加快项目落地进程。健全企业困难诉求协调解决机制,及时受理和协调解决中小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四)加强督导考核。完善制造强市考核体系,对各县(区)、经开区、各有关部门(单位)工作按季度进行通报排名,依据季通报排名和年度目标完成情况进行年度考核,年度考核情况纳入市高质量发展绩效考核。通过切实有效的考核评价,真正形成全市凝神聚力抓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