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产业是高度带动性产业,对其他产业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带动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强大的基础支撑和强劲的产业带动作用。”
2012年7月9日,国务院发布了《“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出了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22个产业门类,为我国“十二五”期间产业发展重点指明了方向。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建立在重大前沿科技突破基础上,代表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体现当今世界知识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发展潮流。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尚处于成长初期,未来发展潜力巨大,对经济社会具有全局带动和重大引领作用。
新一代信息技术是我国重点发展的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电子信息产业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主要载体,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提升和支撑作用。
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增长迅速
电子信息产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领先和支柱作用日益凸显。
电子信息产业以其“产品增值空间大、产业带动能力强、转型提升作用好、提供就业机会多、创新关联范围广”等特点,为发达国家共同关注,市场呈现高增长态势。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已经成为发达国家抢占未来经济制高点的重要战略。
近十年来,电子信息产业成为我国增长速度最快的支柱性产业。2011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 9.3万亿元,增幅超过20%。其中,规模以上制造业实现收入74909亿元,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投资增速分别高于工业平均水平2.0和近20个百分点。行业收入、利润占全国工业比重分别达到8.9%和6.1%,电子制造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领先和支柱作用日益凸显。
创新倍增渗透带动产业发展
电子信息产业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强大的基础支撑和强劲的产业带动作用。
电子信息产业技术进步快,电子信息产品的更新日新月异,是一个高度创新性的行业。二十世纪以来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的几项重大突破,包括半导体、卫星通讯、计算机、光导纤维等都体现了电子信息产业的高度创新性。技术创新依靠大量的知识储备和智力投入,需要大量高水平的创造性人才。据统计,在世界500强企业中,电子信息产业研究开发所需科技人员数量为传统产业的5倍。
电子信息产业是高度倍增性产业,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显著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劳动生产率与工作效率,从而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国际电联的统计结果显示,一个国家对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每增加1%,其人均国民经济收入可提高3%,足见电子信息产业是一个高倍增的产业。从电子信息产品本身来看,也具有低消耗、高增值性,一公斤集成电路的价值,超过一辆豪华轿车;五十公斤的光纤光缆传输的信息与一吨重的铜制电缆相当,而消耗的能量仅是后者的5%。
电子信息产业是高度渗透性的产业,电子信息技术既是针对特定工序的专业技术,又是适应于各种环境的通用技术,因而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极强的渗透性。信息产业的发展还催生了一些新的“边缘产业”,如光学电子产业、汽车电子产业等,创造了大量产值与需求。电子信息产业高度渗透的特点使之涉及多个学科门类,要求从业人员具有复合型的知识结构,既要掌握电子信息产业软、硬件基础知识和技能,又对某一专业领域有深入的了解。
电子信息产业是高度带动性产业,对其他产业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带动性。如在电子信息产业内部,它带动微电子、半导体、激光、超导、通信、信息服务业等产业发展;在外部,带动新材料、新能源、机器制造、仪器仪表、生物、海洋、航空航天等产业发展。从长远来看,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会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以及新的产业形态的产生,从而创造大量新的就业机会,形成对高素质劳动者的更大需求。可以说:电子信息产业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强大的基础支撑和强劲的产业带动作用。
加快发展电子信息产业
通过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产品制造和推广应用,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建立研发与服务平台。建立高层次技术研发平台。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加大对电子信息产业基础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建立公共服务平台。攻克应用技术和产业化技术,建立电子信息产业标准化、模块化等共享技术公共服务平台,通过创新产学研联合机制和示范应用,推进成熟技术的产业化进程。
推进自主标准。贯彻“核心技术专利化、专利技术标准化、企业标准行业化、行业标准国家化、国内标准国际化”理念。按照“国际标准和自主知识产权标准相结合”的原则,优先研究和制订电子信息产业基础标准和安全标准,初步建立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子信息产业标准体系。鼓励企业和科研院所参与国际标准的制订,为推进电子信息产品走向国际市场奠定基础。
发展产业集群。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联合的技术创新联盟、产业区域性研发中心和制造中心;通过优化各种产业要素发展环境,促成一批既竞争又合作的产业集群;支持企业间的各种联合、并购和重组;支持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技术组群的建设,支持电子信息产业核心企业的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加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优势企业的品牌运作和资本运作。
接纳产业转移。接纳全球电子信息产业链龙头企业的产业转移,提升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整体品牌效应;鼓励跨国公司实行本地化战略,通过对国际先进研发技术、创意理念和运营模式的消化吸收,带动本土中小企业集群的跨越式发展,促进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稳步增长。
建立重点产业园区。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规模化应用和产业化为目标,构建电子信息产业创新体系。建立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引入风险投资,建立重点产业园区和应用示范区;拉动消费与投资,推进电子信息产业快速发展。
加快人才培养速度。建立电子信息产业领域科研人才专家库,建立健全电子信息产业科技人才激励机制,优化创新人才成长环境,建立公平、公正和透明的电子信息产业科技人才选聘机制。着力培养一批高水平科研带头人。加快培养一批精业务、懂管理、具有战略眼光和全球视野的管理人才,形成一支适应全球化竞争的电子信息产业管理人才队伍。
引进高层次人才。加大对留学人才回国的资助力度,提高从事电子信息产业研究与开发领军人才引进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聘用国外高层次科技人员兼职从事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开发工作。以电子信息产业国家重点实验室、技术公共服务平台、产业基地等为依托,通过互派访问学者、博士后联合培养、项目团队合作等方式,引进和培养能够承担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重大项目的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
支撑重大需求。通过建立高端研发集成平台等手段,攻克一批涉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组群以及国防军事等领域的电子信息产业关键技术,为国家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提供重要支撑。通过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产品制造和推广应用,掌握一批新型功能材料与关键零部件、高性能芯片以及微型传感器等方面设计与制造技术,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蜀ICP备17036567号-2 川公网安备51180202511874 政府网站标识码:5118000004
主办:雅安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来信来访地址:雅安市雨城区正和路1号雅安行政中心 邮编:625000 电话:0835-2222385 传真:0835-2224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