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是推动全市经济总量三年迈上千亿元台阶的起步之年,雅安工业高质量发展向新的征程迈进。携奋斗之风雷,踏时代之征程。“奋起反超、质效双升”是对雅安工业经济发展最好的诠释。
这一年,市委四届十次全会立足新发展阶段,深刻认识雅安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坚持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进一步优化雅安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路径,建设“三个高地”,发展“四大经济”,以开拓创新的精神推进全市经济总量三年迈上千亿元台阶,加快建设“川藏铁路第一城、绿色发展示范市”,为新形势雅安工业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明确任务。
新理念新思路新目标,如同海上的灯塔,引领着全市工业高质量发展的航向。一年来,全市工业战线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加快工业绿色转型发展、做大总量规模的新部署新要求,紧扣“三年经济总量迈上千亿元台阶”的目标任务,主动担当、奋发作为、攻坚克难,以实施“制造业三年倍增计划”为总抓手,制定落实“强工业”2021行动,加快构建以大数据产业为牵引,以先进材料、清洁能源、装备制造、食品医药四大优势产业为支撑的“1+4”现代工业体系,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推进工业经济做大做强,为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绿色产业发展高地夯实制造业新支撑。
数据是发展的最好佐证。2021年,工业发展后劲增强,全市新签约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75个、签约规模540.2亿元,工业投资拉动全市全社会投资增长7.8个百分点,对全社会投资增长贡献率达68.1%;工业规模不断跃升,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5户、总量达367户,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23.8%,纳入全省五大支柱产业营业收入增速居全省第三,工业和信息化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32.5%;工业效益显著提升,实现工业税收40.11亿元、增长30.3%,增速位居全省第三,占全市税收比重达47.1%,其中工业增值税达25.81亿元、增长32.2%,增速位居全省第二。
我市某制造业企业的智能化生产线
补短板调结构
增强发展后劲
1月18日,总投资6.8亿元的巨宏新材料项目建设现场,办公大楼正进行幕墙安装。“我们将于今年3月正式进入试生产阶段,一期项目投产后,这里将是全国产能最大的金刚烷、炔烷醇生产基地,预计年产值达到25亿元,带动就业260人。”巨宏公司常务副总经理袁玮介绍。
项目建设是稳增长的“压舱石”,是调结构的“节拍器”。
如何抓住项目建设这个“牛鼻子”?全市工业战线坚持靶向发力,把扩大工业投资作为稳增长、调结构,积蓄发展新动能的重要抓手。自去年年初起,市经信局联合市经济合作和外事局全年开展制造业“招商攻坚行动”、四季度集中开展制造业招商引资“百日攻坚”行动,推动工业项目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发展。据统计,全年开展制造业招商130次,组织市外推介会12次,全市新签约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75个,签约规模540.2亿元、增长21.2%;新开工投资超亿元制造业项目46个、计划总投资17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8.6%、70.7%;全市工业投资增长18.1%,高于全省8.4个百分点;技改投资增长9.8%,超省下目标1.8个百分点。
产业是立市之本,更是转型发展之要。“产业集聚发展是现代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过去一年,我们扎实做好延链、补链、强链工作,推动资金、项目、土地等要素资源向重点产业、重点区域精准配置,加快构建“1+4”现代工业体系,实现了全市推进工业高质量发展一盘棋。”市经信局副局长李忠茂介绍。
通过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激活高质量发展新的动能,荥经“红军红”、宝兴“东方白”石材产品亮相国家党史展览馆,品牌效应充分彰显;经纬·芦山绿色智慧纺织园一期完工,引领全市传统纺织向“智慧纺织”转型。加快发展大数据新兴产业,先后在北京、深圳、杭州等地举办大数据专题推介活动,新签约蜀天超云产业园、华夏三合西部(成渝)数据港等大数据产业项目37个、协议总投资129亿元,中国·雅安大数据产业园成为国内首个拿到“碳中和”双证书的国家绿色数据中心。锂电材料低碳产业异军突起,全市在建锂电产业项目13个、计划总投资达230亿元,雅化锂业成为特斯拉核心供应商,福鞍碳材料与华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厦门钨业、贝特瑞等知名上市企业纷纷来雅投资建厂。2021年,全市数字经济规模突破300亿元,四大优势产业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25.3%。
优服务强载体
夯实要素保障
园区是工业经济发展的“主阵地”。宽阔整洁的路面、鳞次栉比的标准厂房、郁郁葱葱的绿化设施……走进全市“1(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7(省级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这样的场景比比皆是。
2021年,全市工业战线持续实施园区承载能力提升工程,完成园区基础设施投资33.62亿元,新建标准厂房25万平方米。雅安经开区成功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并全力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大数据产业方向)。着力抓好全省“5+1”特色园区创建工作,雅安大数据产业园区成功创建全省首批“5+1”特色园区。“飞地经济”持续向好发展,西南铜业、宝盛金属材料等一批飞地项目建成投产,全市“飞地经济”规模达77亿元、增长2倍。全市工业园区新增建成区面积1.4平方公里,新入园企业58户,实现营业收入1377.21亿元、增长13.9%。
优良的营商环境是企业之需、发展之要、政府之责、作风之镜。作为工业经济主管部门、工业企业的“娘家人”,2021年,全市经信系统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急企业之所急、想企业之所想,针对工业企业普遍面临的融资难、用工难等现实问题,大力开展“融资春风行动”“用工解难行动”,多渠道帮助企业解决融资、用工难题。深入推进水电消纳产业示范区建设,通过打好电力政策组合拳,累计减少企业电费支出约3亿元。实施“龙头企业培育行动”和中小企业“育苗壮干”梯度培育计划,强化龙头企业引领,着力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夯实工业发展根基。打好“新建企业入规入统攻坚战”,新入规工业企业35户。加快专精特新企业培育,4户制造业企业入围2021年四川民营企业百强榜单,比去年增加1户、个数列全省第5位,2户入选全省制造业100强、个数居全省第8位,3户企业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实现零突破,工业总产值超50亿元企业新增1户、实现零突破。
2022年,新的征程已经开启。“面对新的时代浪潮和机遇挑战,要积极应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既要加快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总量规模、提高发展质量,更要加快谋篇布局,抢抓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发展新机遇,持续增强我市制造业发展后劲。”市经信局局长曾毅表示,2022年,全市工业战线要认真贯彻市第五次党代会和刚刚闭幕的市两会精神,围绕建设“川藏铁路第一城、绿色发展示范市”的总体发展定位,紧扣“三城三示范”新要求,用更坚定的信心、更昂扬的姿态、更务实的举措,乘风破浪,加快建设成渝地区大数据产业基地、成渝地区绿色制造业发展示范区、成渝地区清洁能源应用示范基地,推进工业运行“稳”的局面巩固提升、“进”的态势持续发展、“新”的动能不断壮大,将一张张工业高质量发展的“规划图”变为一幅幅“实景图”,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胜利召开。